在了解一个事物之前,我们必定要先知道他的定义,所以我们就从定义开始,去一步一步揭开泛型的神秘面纱。
# 泛型(generics)
他是 JDK5 中引入的一个新特性,泛型提供了编译时类型安全监测机制,该机制允许我们在编译时检测到非法的类型数据结构。泛型的本质就是参数化类型,也就是所操作的数据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 常见的泛型的类型表示上面的 T 仅仅类似一个形参的作用,名字实际上是可以任意起的,但是我们写代码总该是要讲究可读性的。常见的参数通常有 :E – Element (在集合中使用,因为集合中存放的是元素)T – Type(表示Java 类,包括基本的类和我们自定义的类)K – Key(表示键,比如Map中的key)V – Value(表示值)? – (表示不确定的java类型)但是泛型的参数只能是类类型,不能是基本的数据类型,他的类型一定是自Object的
注意:泛型不接受基本数据类型,换句话说,只有引用类型才能作为泛型方法的实际参数
2. 为什么要使用泛型?
说到为什么要使用,那肯定是找一大堆能说服自己的优点啊。
# 泛型的引入,是java语言的来讲是一个较大的功能增强。同时对于编译器也带来了一定的增强,为了支持泛型,java的类库都做相应的修改以支持泛型的特性。(科普:实际上java泛型并不是 jdk5(2004发布了jdk5) 才提出来的,早在1999年的时候,泛型机制就是java最早的规范之一)
另外,泛型还具有以下的优点:
# 1.提交了java的类型安全
泛型在很大程度上来提高了java的程序安全。例如在没有泛型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字符串 123 转成 Integer 类型的 123 亦或者 Integer 转成 String,而这样的错误是在编译期无法检测。而使用泛型,则能很好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 2.不需要烦人的强制类型转换
泛型之所以能够消除强制类型转换,那是因为程序员在开发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自己使用的具体类型,这不但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同样增加了代码的健壮性。
# 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
泛型的程序设计,意味着编写的代码可以被很多不同类型的对象所重用
在泛型规范正式发布之前,泛型的程序设计是通过继承来实现的,但是这样子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① 取值的时候需要强制类型转换,否则拿到的都是 Object
② 编译期不会有错误检查
我们来看下这两个错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