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意planner,一项核心的职业素养就是挖掘消费者洞察,然后基于这个洞察去延展出后续的策略立意和创意玩法。
当然,先有洞察,后有创意,在现在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作业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短频快的作业节奏,基本上让洞察和创意要同时一起产出,甚至大部分情况都是先想到创意玩法,再去反推洞察,而往往在这些情况下写出来的所谓“洞察”,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有很多客户在听方案的时候,不太愿意听这块,因为很多时候觉得这已经成为广告公司的一些套路了,他们只想看看创意玩法是不是有趣。
首先搞清楚:这里说的洞察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洞察?
洞察有很多种,我们先界定,这里聊的洞察是营销层面的消费者洞察。
那么,什么是消费者洞察呢?
一句话解释就是:为品牌在营销动作上,更好地打动消费者,提供的沟通切入点。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费尽心思挖掘洞察?
我们原本可以把品牌想要传达的信息原封不动地传递出去,之所以不这样做,就是因为这样很难打动消费者。
所以挖掘洞察的意义在于:找到那个更好地打动消费者的沟通切入点。
好,搞清楚了这点,我们再来聊聊什么是好的消费者洞察?
很多时候,客户不愿意听我们方案中的洞察,可能就是因为写的这些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的洞察。
就是你说出来了别人内心想说,但是又没有说出来的话的感觉 。这是比较难的,因为对于第一点“新鲜性”,也许比较容易。但是既新鲜,又有共鸣的,就不多了。
写到这,我最先想到的一个案例是专业运动品牌UA去年做的一个campaign,主题叫做“把苦练成甜”。
当时看到那支广告片,就感觉非常有共鸣,我相信对于很多常去健身房撸铁或者其他热爱运动的人来说,应该都有同感。
这背后的洞察是说,真正高负荷的运动都是非常痛苦的,想想看在健身房撸铁时的各种痛苦又难看的表,伴随着肌肉被一点点撕裂的酸痛感。但是,当你熬过这段痛苦的时间后,就可以享受一种从身体到心理都非常爽的感觉,就像是吃了糖一样。
大家如果有运动习惯的人,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确实如此。
UA的这个洞察,就是说出了我们内心想说,但是又没有说出来的话。
共鸣性的洞察,除了像UA这样,可以从人的内心挖掘获得,还可以从平时我们生活中普遍都有,但是可能忽略掉的小习惯、经历入手 。
那么,怎么找到好的洞察呢?有什么方法?
好的洞察,非常稀缺,也正因为如此,洞察在很多人心中变成玄学一般的存在,他们认为好的洞察似乎只有哪天上天眷顾的时候,才会偶然浮现在脑海中。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找洞察虽然不能像做算术题一样那样有一套固定程序可走,但也是可以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的。
第一种方法就是从数据中发现洞察。
我们可以是从品牌的数据中台,行业调研报告,或者是定性/定量的调研中发现一些洞察,但这种洞察通常是偏策略指向的。
比如有名的一个案例是沃尔玛发现:
在美国,爸爸购买尿不湿的时候,30%-40%的人会同时也会给自己买一些啤酒。
于是他们在货架摆放上把尿不湿和啤酒放在一起,结果是这两者的销量得到了双倍的增长。
有了好的洞察,怎么在方案中最佳呈现呢?
如果说一个方案,本质上是用来说服地方采纳我们创意想法的工具,那么方案开端的洞察部分,可以说是决定这次说服成败的第一关,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关。
因为我自己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情况:
客户最后选了我们,但除了洞察切入点部分他们买单之外,其他创意玩法部分全部要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