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成长迅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势不可当。现在,相对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导致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面临诸多痛点不知如何改变,从哪下手。
目前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主要面临以下痛点:
一,制造业工业设备终端的连接率低,数字化程度低。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工业设备设施联网率不高,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薄弱,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改造资金投入不足和数据采集不完整。制造业亟需大幅提升工业设备设施网络化水平,开始企业数字化发展。
二,企业设备的多样化,缺乏互通互联。制造业多年发展积累形成多种设备、多种网络的复杂的应用环境。大部分企业处于仅部分实现工业信息化阶段,各部分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影响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拥有多种工业终端设备、多种网络以及围绕企业生产管理ERP、MES、CAD、SCM、SCADA等多种系统和应用,这些设备、系统、网络都需要实现互联互通、互相融合,才能真正打通企业内部信息化,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企业信息安全与设备数据安全。企业设备在使用中产生大量数据,数据所有权与数据安全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关键环节。从保护数据到保护系统性能,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既来自企业内部的系统运行安全,又来自可能的泄密风险。如果被入侵者攻击,企业不仅面临操作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和大量隐私信息如核心工艺参数被窃取的风险,甚至关键基础设施的工业设备遭到入侵者控制或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个层面,敦促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作为国民经济支出产业,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不破不立的关键阶段。面临以上诸多痛点,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实现飞速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政府对制造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最终让中国的“新经济”战略得以落地。
二,从市场层面看,国内正处于消费不断升级的时代,由此带来的重要变化是,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低价,而是更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消费者对于品质和服务的高要求,同样也在倒逼制造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三,从行业层面看,中国虽然早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成本上,甚至主要还是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在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层面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四,从技术层面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科技不断成熟,促进了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转型分几步走?
这种情况下,国内制造业已经有部分企业注意到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开始利用互联网手段来消除成本和提高产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获得了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有效节省成本,吉利汽车正是其中之一。
吉利汽车的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业务的起步时期,此时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并未“连成一片”,零散使用的系统是为了支撑企业部分重要的业务功能而存在。2002年,吉利董事长推动实施了ERP系统,把信息化定位于国际水准,这是吉利汽车数字化转型之路高起点的开始。2004吉利汽车进行了流程再造和全面数字化,彻底夯实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基础。
第二阶段,业务走向成熟,企业各项职能规划也基本定型,这时企业的多种数字化转型手段进入深化运用时期,并在制造、研发和营销领域部署专业化的系统。数字化能力在各个主要业务领域得到了普遍加强,MES、PLM、DMS等主流信息化系统得以部署,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阶段,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要从解决问题变为发现问题,从“修理工”变为企业的“引擎”。随着产品线日益丰富、业务规模逐渐变大以及国际化发展起步,企业的IT系统建设要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支持业务模式的创新,支持企业国际化,支持企业的高效、敏捷运作等等。在这个时期,企业通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内的新型互联网技术,转变IT建设的思路,推动以IT技术为主的业务创新并驱动业务模式转型,从而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